海安县实验小学

人气指数: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9-20 05:52
网站介绍

  海安县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经近百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八五”以来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进行交往教育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共生的理念日益凸现。
  
  1990年我校就与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共同主持了“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主课题研究。该课题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整合研究角度提出“生命节律”、“教育节奏”等命题,从“调整活动节奏”和“改善教育交往”两个层面展开实验操作,在课堂节奏控制、一日作息时间调整、长短课结合、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努力实现亲子交往从溺爱型向民主型转变,师生交往从冲突对立向合作调适转变,同伴交往从自发性到自觉性转变。
  
  “九五”期间,我们在“八五”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以点班的形式参与海安教育局柳夕浪副局长主持的国家青年专项课题“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模式”研究,着重进行《小学交往活动课》的开发试验,以专题或主题综合实践来进一步优化人际交往,提高交往水平,积累了一定量的交往活动课的课案和经验,以活动为切入口将我校的交往教育研究推向了深入。与此同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式的班队管理模式”的研究,着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开放、活跃、动态的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合作、高效的班级管理。这两个模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校教育科研由点班实验向整体参与的过渡,促进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与互动发展,也为后续研究作了组织上的和思想上的准备。
  
  “十五”期间,我校开展了《为了“共生理想”的交往教育研究》主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交往过程的优化;管理场境的改善。
  
  十多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总是与“交往”一脉相承,与“共生”紧密相连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共生”的核心理念不断凸显,并且了原先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范畴,上升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学校的鲜明特色,给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
  
  我们认为教育视野中“共生”即指教育主体间本着尊重多元、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之价值观精神,在共同参与的学习管理过程中,通过矛盾、冲突、协调、融合,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以及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习得,加深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改进互动行为,从而实现各自的化发展。为了将这种教育思想落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三方面展开了创建工作。
  
  我们适应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形势,努力通过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实施特色化、个性化,建立起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交往教育课程,将共生思想软着陆。
  
  我们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过了三轮开发过程。
  
  2002年9月,我们在全校72个班级增设了一门课程——试验课(2003学年始改称“交往教育课”),专门用于主课题研究(主要是交往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经过一年多时间中,老师们产生和研究了200多个研究话题,通过课案梳理,编印了“交往活动案例集”。
  
  一年后,我们分年级段编制了《海安实小交往教育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稿)》。《纲要》明确了各年级段交往教育的总目标,从交往认知、交往技能、交往情感、交往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活动的主题按“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分为四块;同一块中,又按年级的递增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另一方面,2003年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参与“试验课”研究的骨干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对先前一年尝试中所获得的大量的个案,进行梳理和概括,形成更有指导性的交往活动课材料。要求各年级的试验教师,对照《纲要》初稿,整体作战,分工合作,各人设计一至两个主题活动,汇编后学校教科室复印下发给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期末,学校征集交往教育课的课案和反思分析,组织评比交流,既总结经验,丰富实践,又为后期的实施提供帮助。
  
  至2004年暑期,《与音乐对话》、《关注午餐——我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系列活动之一》、《春在枝头的记忆》、《追求“共生”的理想——生日party教学与解读》等交往实践活动课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报告《开发“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相继发表,引起不小的反响,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尤其是五年级部的诗文诵读课《情系母爱》以“共生”理念为指导,形式新颖,场面宏大,家长、老师、学生尽情诵读、聆听、领悟,相互接近、认同、理解、赏识、悦纳、融合,诵读现场成了和谐对话、心灵沟通的园地。柳夕浪先生观摩活动之后撰写文章《“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意味着什么——从“情系母爱”主题阅读活动说开》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05.l.19-22,并被人大资料中心复印转载。
  
  2004年暑期以后,我校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一方面,我们修订并完善了《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从“总体说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总蓝本。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交往教育目标,研定了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的活动内容,从“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编排,综合成《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概览》,让全体执教交往教育课的老师宏观把握教材体系,准确理解教材内涵。
  
  我们在前几年开发和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形成了全册12本《交往教育课程》教材。经过一轮试用,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我们以主题活动的方式编排,以老师、学生、家长为阅读和使用对象,在综合考虑实用性、可读性、启发性、操作性的基础上,每一个活动均编写了“设计主题”、“活动构想”、“教学札记”、“案例推荐”、“背景资料”五个方面。既注意将前期研究成果加以罗列,又注意将“以共生为价值取向,以交往为教育主题,以唤醒为教育要义,以体验为学习方式,以活动为运作载体”操作理念形象化、具体化。目前,教材已经在全校推广使用。今年上半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看到我们编印的交往教育校本教材后,经初步协商,有意在这一轮试用结束后,修订并出版该套教材。
  
  二
  
  因为教学由交往演化而来,以交往形态而存在,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教学是在交往中建构的,通过交往的现实过程而实现其价值效应。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学生在课堂情境下主要是作为教学交往的主体而存在,同他人结成一定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种关系的生成过程及其结构性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普遍交往,影响着整个交往生活的质量。为此我们努力优化教学交往过程。
  
  教学交往的核心是师生交往,而师生之间的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因此,我们首先将教学交往优化的重点确定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积极践行 “对话”、“自主”、“开放”、“互动”等教学理念,大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互爱”的人际氛围。同时,我们还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关注教学主体(师生)在教学情境创设、学习素材理解(如与教材对话、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等)、学习方式改变中的“多维对话”和“人性关怀”,着力研究教学主体、教学信息及媒体、教学情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研究我们是通过两轮小课题的研究来进行的:
  
  2003年7月,在学校教科室的组织下,经过上下四轮后,共确定了35项小课题提供给老师们作为小课题研究指南。这些小课题,既有实践操作的,又有理论思辨的;既有现象分析的,又有改革尝试的;既有课堂教学的,又有家校互动的;既有个案研究的,又有整体构架的;涉及面广,操作性强,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主题。暑期,老师们根据课题指南自由组合建立课题组、自主编制小课题研究投标方案,开学初,全校通过招标,共审批建立了34个小课题研究小组,对20个不同的课题展开研究。
  
  经过一年的时间中,共形成了中期报告13份,终结研究报告17份,整理出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共70多卷。此间,《“共生”视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对话教学:概念••基础•要素》、《平等与开放:实施新课程的基石》、《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尝试》、《走向对话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等研究论文相继发表,有些还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小学各科教与学》杂志转载。优化教学交往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2004年暑期以后,我们又围绕师生关系的重构、对话教学、交往礼仪训练、共生理念下的学科教学等专题建立了29个小课题研究小组。小课题组活动正常,操作规范,互动信息,交流得失,共享成果。
  
  目前,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模式,师生关系的改善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小课题研究也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小课题《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两位主持人储冬生老师、康红燕老师两年中就在《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等、省级报刊发表了30多篇文章。子课题“对话式小学作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徐吉元主任主持的,先后很多成果在《中国教师》《当代教育科学》等杂志发表,结题报告在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三
  
  一种现代理念的具体化,从理念到行动,不仅需要技术操作支持,更要有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氛围来保证,突出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小中见大,大小联动。为此我们努力改善管理场境,为交往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我们努力从班队管理、中层管理、学校管理等层面广泛践行共生理念。
  
  班队管理上,大力推行小干部轮换制、中队干部选举制、大队委竞选制,营造了自主、开放的班级人文氛围。
  
  为了适应学校规模大、教师多的学校发展趋势,为了发挥个体优长,增强团队精神,凝聚集体智慧,我们在2002年暑期开始实行年级部管理。从人员聘任、课务分工、学期考核、教研自主等方面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在年级部管理中,我们倡导自主开发、整体参与的原则,低年级段以百米画廊、童话阅读、童话进课堂为主体的“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系列活动广受赞誉;中年级围绕“本原教学”开展沙龙研讨,进行教学系列展示,研究成果已经见诸报刊;高年级围绕诗文诵读、母校情怀、亲情对话等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往实践活动,师生、家校、社区整体联动,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如五年级“春在枝头”“情系母爱”等诗文诵读活动集中全年级600多名学生、20多位老师、数百位位家长共同参与,场面浩大,气氛热烈,效果甚佳。学校中层部门努力体现共生的管理思想,创建良好的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导处围绕《共生:学校教学研究的新命题》统领教育教学改革;大队部依靠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全力打造和谐校园;少年宫从培训思路、培训内容、运行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管理,达到了全员参与、服务社会的实效。
  
  而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则是通过一些活动将老师们带入那种激发主体参与热情、激活内在研究欲望的活动场境。比如,2005年的“海陵金秋”、2006年的“海陵之春”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邀请李烈、窦桂梅、薛法根、施建平、阎勤、张齐华等教学专家,以及从我们学校走出的华应龙、贲友林等来学校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同时,也从学校选出部分教学精英于他们同台献艺,感受大师的风采,体味自我的成长,在“听——评——思”的研讨氛围中,找寻发展的目标,凝聚发展的动力。此外,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扩大参与主体,营造和谐氛围。比如,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推陈出新增加了“亲子接力”;“六一”歌会,邀请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同台演出,分享孩子们的快乐;正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亲近家乡,亲近社会。
  
  由于在管理中,我们着力于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倡导平等、民主、自我对话,过有意义的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教育故事在我校的兴起并在短期内形成强大的效应,应该是很值得骄傲的。《记叙故事——使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在《人民教育》刊发,长篇报道《让教师在真情言说中感悟》在《当代教育科学》发表,《教育故事:直抵内心的言说》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并在《江苏教育》刊载。同期,教师们还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教育故事30多篇。
  
  再者,我们开创了《对话》平台。自2002年底,我校将原来的校报《家校通讯》改版为《对话》校刊,以此来构筑家校、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平台。《至今,我们共出刊11期,全面报道了此间我校三年级“走过十岁”成长教育、一年级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新课程、全校性的综合素质竞赛、“海陵金秋”、“海陵之春”、主课题中期验收、寄宿部开办6个月回顾、1年回望、两周年庆典、少年宫落成两周年庆典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活动,推介了数十位老师和一些教师群体;刊载了数百篇家长的来稿学生的习作;解答了家长们提出的各种教育疑难问题,赢得一致好评。
  
  总的说来,共生的理念已经实实在在从原初的教育科研理念或者说是课题研究理念上升为学校管理的理念,优化交往正成为优化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途径,全校在宏观上积极调控,在教学研究、校本研修、课外培训、班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共生的力量正在催动着学校的健康发展和高位走强。《让“共生”的力量促进教师成长》、《浅识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等专题总结发表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
  
  
  邮箱:aw2004@126.com

免责声明:
此页是<海安县实验小学>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网站资料
网站名称: 海安县实验小学
网站栏目: 网站简介 网站链接
网站链接: www.hasyxx.com
收录查询: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谷歌收录]
网页版本: Mip版 手机版 电脑版
本页链接: https://wang701108.honpu.com/